“讀書時我立志要走出大山,上大學更是遠走他方。人生的際遇就是如此的奇妙,沒想到我又回到了家鄉,從事著這樣一份靈魂喚醒靈魂的職業。”1月18日,在采花中學,窗明幾凈的教室內傳出朗朗讀書聲,副校長劉雪蓮滿懷欣慰地站在教室外觀望著。
2014年,劉雪蓮放棄武漢的穩定工作,毅然地離開繁華城市,回到深山當起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執教7年來,她一直堅守在五峰西部偏遠的鄉鎮學校——采花中學,扎根鄉村教育,踐行“讓更多山區孩子走出大山”的初心,把青春和汗水奉獻給了山村,奉獻給了深山里的孩子。
作為一個農村出身的姑娘,好不容易掙脫了大山的束縛,明明有著更加廣闊的天地,兜兜轉轉卻回到深山,劉雪蓮的選擇,并不被親友所理解。
“年幼時只向往著生活的富裕,長大了卻更渴望心靈的充盈。”劉雪蓮坦言,選擇回歸深山成為一名教師,最大的動力是源于對于家鄉的熱愛,對山里孩子的深情。因為自己成長于深山,所以更能深刻地認識到一名堅守的教師對山里孩子們求學路的意義。
站上了三尺講臺,面對著一雙雙充滿渴望的眼睛,劉雪蓮第一次覺得“老師”這個詞是如此的沉重。不是師范學校畢業的她,沒有經過專業的學習,沒有基礎的教學技能,她所擁有的只是一腔對于教育的熱忱,一個扎根教育的信念,一股不懼前阻的沖勁。她成了“有心人”,細細地觀察著身邊每一位老師的言行舉止,利用一切機會去旁聽其他教師的課,像一塊干燥的海綿,不斷地汲取成長之水。每一次備課,針對學生現狀對教學內容進行精選,不局限于眼前的這一堂課,將初中語文教學歸為一個整體,為學生制定三年的學習和發展目標;每一堂課,不追求繁多的花樣,力求課堂生動而有效,鼓勵學生張揚個性,提出質疑,呈現自己的思考,表達自己的觀點,使課堂因思維火花的碰撞而絢爛多彩。
一名教師的成長離不開的是不斷的自省,對于劉雪蓮來說,下課的鈴聲不是一節課的終點,平時再忙再累她也堅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虛心請教前輩,制定解決方案并著力施行。同時,她利用休息時間,刻苦學習教育理論和學科專業知識,彌補自身短板。日復一日的學習與積累,劉雪蓮的業務能力不斷提升,教學工作也得心應手,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劉雪蓮先后被評為全縣優秀班主任、全縣優秀教師、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全市優秀教師、十佳師德標兵。正如學生給她的信中所說:“您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種知識的種子,早已生根發芽,正在茁壯成長。我衷心的對您說聲謝謝,因為您把我領進了知識的殿堂,激發了我求知的欲望。”
三峽日報通訊員 王歡 曉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