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以來,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進入加速建設階段,我縣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項目保護方式,建設傳習所、傳承基地,強化傳承人培訓,將非遺“六進”活動持續引向深入,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五峰模式日漸成型。
今年11月1日,《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正式頒布實施,這是我縣通過立法推進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推進非遺文化傳承的重要舉措。在此之前,五峰片區還制定了《總體規劃五峰片區實施細則》《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近10項。并以武陵山區五峰片區建設部門聯席會議為平臺,舉辦文化生態整體性、全域性保護專家講座。
建設五峰非遺傳承展示館,是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五峰片區樞紐性控制性工程。我縣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萬里茶道工業遺產漁洋關精制茶廠搟茶車間改建為非遺傳承展示館,采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突出茶鄉底蘊,設置技藝類工作室和非遺特色超市,多媒體多維度呈現五峰非遺保護成果。項目預計2022年5月底完成布展并交付使用。
為提高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曉率,我縣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社區、機關、企業、學校、鄉村、景區。打造了以《我在茶鄉等你來》《茶山七仙女》《高山之巔》《古道茶人》等為代表的一批文化展示大型劇目;在重大節假日組織非遺傳承人進景區展演;組織南曲、土家族打溜子、星巖坪山歌、土家精細竹編技藝參加各級舉辦的非遺展演活動,走向全國;制作非遺視頻供市民掃碼欣賞和非遺特色產品貼標。同時,縣非遺保護中心積極支持縣老年大學、漁洋關鎮小學、五峰鎮南曲社等傳承基地展項目傳承活動,配送非遺項目傳承樂器;支持漁洋關鎮文化站舉辦非遺進社區活動,支持其創建示范性傳習所;向天問書院援建包含20臺西蘭卡普織錦設備在內的青少年體驗活動教室;建成仁和坪古樹山莊、柴埠溪十碗八扣、漁洋關青崗嶺農莊3處非遺特色餐廳,建成汲明土家罐罐茶體驗基地,打造罐罐茶品飲南曲等文化產品;建成湖北茶博館、松樹坡、金翔茶業三個非遺特色民俗博物館。漢陽橋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點預備名錄,先后申報采花毛尖茶制作技藝、宜紅茶制作技藝為省級非遺項目,200多家茶廠成為綠色惠農經濟壓艙石,帶動近千家貧困戶摘帽。
創新方式強化非遺傳承人培訓力度,探索“1+1”(即一名專家跟蹤一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模式,堅持委派非遺專家長期跟蹤引領提升項目傳承水平,探索一個項目一種保護策略:對高雅南曲采取社區傳承模式,對土家族打溜子采取校園傳承模式,對薅草鑼鼓采取骨干基地傳承模式,對土家族撒葉兒嗬采取重點村落傳承模式。專家跟蹤項目,使得傳承活動向引領型、研究型、提升型不斷躍升。還舉辦了各類非遺項目傳承人培訓班。
把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起來,李鳳英工作室被評為五峰精細竹編技藝手工工坊,在柴埠溪景區建成精細竹編技藝工坊。建成栗子坪村、茶園村、楠木橋村3個傳統村落,楠木橋村、月山村、紅烈村、楊家埫村被納入文化特色村寨省級培育名單。圍繞土家民族服裝、石磨吊包豆腐、仁和坪起酥餅、阮氏板橋雞、土家罐罐茶、五峰葛根粉6個項目開展田野調查和資料采集,瞄準傳統技藝,助推全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