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人用“撒葉兒嗬”送別去世的人。楊威 攝
土家打溜子表演。
“匹馬單刀逞英豪,隨帶數十名小卒,打著漢字旗號……”7月13日,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文化館內,器樂陣陣、曲調悠揚,17名南曲愛好者手持三弦,敲著響板,演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南曲經典《關公辭曹》片段。
這首幾經失傳的南曲經典曲目,從無人能唱到如今人人傳習,歷時30多年。南曲《關公辭曹》的“新生”,是近年來五峰推進非遺傳承振興的一個縮影。
五峰擁有4項國家級項目,省、市級項目23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60名。日前,記者走進五峰,感受了大山深處不一樣的非遺文化。
從山野來,回田間去
驚蟄過后,春播開始。隨后,萬物生長,欣欣向榮。春意濃濃的田野之上,農人迎來了忙碌的時節,薅草成為一項重要的農活。
每年這個季節,在大山之中有“萬畝平原”美譽的灣潭鎮,數十人一起在田間薅草勞作的場景,一幕幕呈現在人們眼前。同時,野趣橫生的薅草鑼鼓也在鄉間田野里上演。
鑼鼓響起,歡快熱烈,提振精神。鑼鼓間歇,“歌頭”領唱,眾人接腔合唱,高亢的山歌在山谷里回蕩,激情奔放。
流傳千年的五峰薅草鑼鼓,發端于山川田野,興盛于集體勞作的農耕文明時期。改革開放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五峰薅草鑼鼓隨著集體勞作的結束而衰落,許多經典的山歌旋律、文詞和鑼鼓經面臨失傳的危機。
“不能讓優秀的民間文化失傳!”五峰非遺中心主任覃遠歆說。文化工作者主動將“鎖”在檔案柜里的曲譜、文詞翻撿出來,編印成傳承資料,手把手地培訓,重新教還給民間藝人,讓一場場原汁原味的薅草鑼鼓在山野間重現生命活力。
從山野來,回田間去。更多更好的山歌旋律,更為豐富的鑼鼓經,被還原到原生態環境里,煥發出新的生機。而致力于薅草鑼鼓傳承的民間藝人,也感受到了薅草鑼鼓所煥發的時代感染力,傳承的信心更足。
如今,先后有60多名薅草鑼鼓歌師脫穎而出,組建起了多個民間藝班,依托傳習基地,開展傳承展示以及對外交流活動,培養出一批薅草鑼鼓傳承的生力軍。
>>記者感悟
發端于山川田野的非遺,只有讓其根植于民間土壤之中,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如今,有一些非遺項目賴以生存的環境日漸消失,面臨失傳的困境,文化工作者肩負著將其回歸田野重現生機的使命。正是如此,非遺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才能重新燃起火焰。
“結親”傳承,融合共生
7月10日,夏日的一個普通早晨。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撒葉兒嗬”聞名的白溢坪村,迎來了仁和坪鎮前來開展傳承的“土家打溜子”樂班。
“土家打溜子”傳承人李剪東和他的樂班手把手地傳授技藝。鑼鈸聲中,有“喜鵲噪梅”的嘰喳聲,有“馬過溪橋”的嘀噠聲,有“蛤蟆鬧塘”的呱呱聲……傳授者用出神入化的“雙鈸”技藝,展示出打溜子模擬大自然萬千聲音氣象的奇幻與奧妙。
樂者盡興,聞者專注。一來一往,傾囊相授。“撒葉兒嗬”國家級傳承人毛方明也展示絕活,將全身技藝傳授給前來交流學習的客人。
“土家打溜子”與“撒葉兒嗬”兩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各有特色,又有著交集,在土家喪事禮儀中可互補、可融合。兩地藝人班子都鐘情彼此,但由于“藝不外傳”傳統觀念的束縛,誰都沒有邁出第一步。知曉雙方意愿,“娘家人”五峰文化館“捅破窗戶紙”。在五峰文化館指導下,雙方敞開心扉,以開放的心態“結親”跳出圈子交流傳承各自拿手的非遺項目。2018年5月,雙方啟動互訪交流學習。經過一年的培育,已有60多人既能“打”又能“跳”,非遺傳承人的隊伍更加壯大。
豁達的土家人把喪事當作喜事來辦,經過雙方的融合共生,兩地的喪事禮儀更加豐富。“既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又增加了藝人們的收入。”李剪東說,藝人們傳承的熱情更高,雙方交流得也更頻繁,兩個村鎮常常組成一個大班子,活躍在鄉間地頭。
>>記者感悟
非遺傳承應有“走出去、請進來”的開放與包容。借鑒與交流,讓文化種屬更加豐富。非遺的傳承也應如此。更令人欣慰的是,五峰非遺文化的傳承不局限于縣內,而是更走向更遠的地方,邀請外地傳承人前來五峰,或者走出去交流,擴大了非遺傳承的寬度與廣度。
少兒南曲,古韻新聲
在漁洋關鎮小學校園里,孩子們優雅地彈唱著,動聽的南曲“越墻而出”,吸引人們駐足聆聽。
南曲被譽為“一朵郁香的山花”,字少腔多,一唱三疊,是漢人宮廷雅士與土家族民間藝人歷經數百年合璧的典范之作。
仔細聽,孩子們唱的歌詞不再是傳統的詞牌,而是耳熟能詳的唐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朗朗上口的詩詞歌賦,配上南曲的曲調,好記又好聽,別有一番味道。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改編?這正是五峰在非遺傳承中的創新之舉。自2002年開始,五峰就在探索,讓非遺傳承進校園,讓撒葉兒嗬、土家打溜子、南曲等項目進課堂,可很多項目在傳承中仍然遭遇困境。
覃遠歆介紹,出現在喪事禮儀中的撒葉兒嗬,在校園傳承中對儀式的場景、儀式規程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打溜子是一個團體項目,孩子們年齡越大參加活動的機會就越少,常常湊不齊一個班子。最適宜在學校傳承的則是南曲,曲調清雅,歌詞優美,又可彈唱,既可培養才藝,又能陶冶情操。
但實踐過程中,“攔路虎”再次出現。對孩子們來說,南曲的詞不易懂,很難進入情境之中,傳承的效果不盡人意。
發現問題,就尋找破解的辦法。多方探索,多次嘗試,五峰將古詩詞配上南曲曲牌,編發校本教材《青少年南曲配樂彈唱》。歌詞好懂,曲調好聽,舊瓶裝新酒,古韻換新聲,孩子們學起來更簡單,傳承也更有效果。
>>記者感悟
非遺傳承需要探索新的路徑,也會遇見新的瓶頸。如何因項目而變,因難題而變,五峰做了有益的探索。在全市推進非遺傳承進學校中,他們選擇最適宜的項目重點傳承,同時在實踐中不斷根據實際變化,選對傳承的方式和傳承的路徑,正是因地制宜的生動實踐。